联系我们
荆石斋文化交流中心
联系人:荆石斋
手机:18606499889
地址:山东.滨州.邹平
联系人:荆石斋
手机:18606499889
地址:山东.滨州.邹平
李 凖
介绍
李准:(1928-2000)编剧、小说家,本姓木华梨,后简化成李,原名李铁生,曾用名李准,河南洛阳人,蒙古族。中国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作家之一。1953年因为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触及到防止翻身后的农民两极分化这一尖锐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中国三十多种报纸、十多家刊物加以转截,从此一举成名。之后共发表五十多篇小说,近二十部电影文学剧本、两部散文集。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李准是同时在小说和电影两条战线上作战并取得比较突出成就的作家。 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河南洛阳人。原名李准,曾用名李铁生,中共党员。1949年后历任河南省文联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第五届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李准乳名铁生,排行第三,祖上是蒙古族,姓木华黎,后简改为李准,1928年农历五月十七日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县麻屯镇下屯村(今属洛阳市孟津县)一个乡村教师兼小地主的家庭里。李准的祖父李祖莲,教书达40年之久。伯父李明昭(俊华)曾任洛阳第四小学校长;叔父李明善当过小学教师;父亲李明选(俊人)靠自学粗通文墨,长年在外经商;母亲杨氏,出身于乡村医生家庭,虽不识字,但熟悉和掌握丰富而生动的农村语言。李准自幼从母亲那里受到了农村语言的影响。1934年,当他6岁时,到离家半里路的麻屯小学读书,取学名李准。放假在家,读过《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一类的启蒙书。12岁小学毕业。考入洛阳县常袋镇达德中学读书。在初中只读完一年级,因河南大早,家境贫困而辍学,并随河南逃荒难民到西安度过了近半年的流浪生活,虽于当年秋天返家,但从此告别了学校生活,在家随祖父读《史记》、《古文观止》、《乐府诗选》、《唐诗合解》、《古文辞类纂》等一类史书和文学作品,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15岁时被送到洛阳车站恒源盐栈当学徒,期间,受其师兄李宝才的影响,经常到洛阳“聋子书店”租书读,开始接触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鲁迅、茅盾、巴金等中外大家的名著,开阔了艺术视野,培养了对文学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17岁开始,他在家乡麻屯镇邮政代办所当邮递员,在送报送信之余,坚持刻苦自学。凡他经手发送的报刊,都要仔细阅读一遍,平均每天要读五六份报纸,每月要读两三份杂志,这就进一步扩大了他的思想和艺术视野,并通过这个渠道广泛接触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物和生活。他经常代替镇上目不识丁的农民写信,因而熟悉了几百个农民家庭,也熟悉村镇上各职业、身份的人,理发的、卖豆腐的、更夫、屠户、吹鼓手、算命先生等都是他熟悉的人物。他曾告诉友人:“我没进过高等学校,社会生活就是我的大学。”可以说这个小村镇,就是他最初的生活基地,就是他的“人间大学”。他所熟悉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成了后来他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19岁开始,李准参加了村镇上的业余剧团,涉足文坛,开始编些旧戏演唱,除编写戏曲剧本外,还在洛阳的报纸上发表关于岳飞之死的历史小说《金牌》和散文《中国最早的报纸》,这成了李准最早的文学活动。这一时期,他受其在洛阳地下工作的表侄石黎明的影响,开始阅读一些马列主义的理论著作和新文艺作品。《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成了他经常阅读的书籍。赵树理的作品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动、幽默的语言,使李准受到很大影响,产生了学习农民语言的兴趣和创作文学作品的愿望。1948年,洛阳解放,经过李准表侄石黎明的介绍,李准到豫西中州银行当职员,参加了革命工作。23岁那一年,他当了银行货币计划股股长,不久又调到洛阳市干部文化学校任语文教员。1953年是李准的成名之年。这一年他25岁。在语文教员任上,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文学创作,写了《婆婆和媳妇》、《卖西瓜的故事》、《我没有耽误选举》等小故事,均在《河南日报》发表。9月李准创作了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11.月20日《河南日报》发表,引起争论,受到文艺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为这篇小说出版了单行本。1954年1月26日《人民日报》转载了《不能走那条路》并加了编者按。按语说:“这篇小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农民形象,表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思想对自发倾向进行斗争的胜利。这是近年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比较好的短篇小说之一。”此后,全国40多家报刊均以整版篇幅相继转载。4月,《不能走那条路》单行本重版,通俗出版社同时出版单行本,到1959年先后印刷4次。这篇轰动一时的小说,并没使李准陶醉,他没有为自己的创作划句号,而是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1954年初,他被调到河南省剧改会(郑州)工作,随后,就到开封县黄河农业社体验生活,并参加改编话剧《不能走那条路》。当年8月,他带领妻子和4个孩子第一次到荥阳县司马村落户当农民。在此期间,在他落户的农村与著名作家赵树理相见,在一起生活十多天,相谈甚密。自此,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文学创作上,李准受到赵树理很大的影响。不久他又到登封农村落户,60年代到郑州郊区祭城公社和屈庄黄泛区落户,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先后发表了有影响的短篇小说《白杨树》、《李双双小传》、《耕云记》、《信》、《西匹瘦马》、《清明雨》、《两代人》、《野姑娘》等1954年11月,话剧《不能走那条路》在《河南文艺》第22期发表,单行本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55年,他被调入河南省文联,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并当选为河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作为电影剧作家,他的创作是从1956年开始的。当年,他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赴东北12个大中城市采访,并在黑龙江酝酿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老兵新传》。1957年他在上海修改《老兵新传》,并同时创作《小康人家》电影文学剧本。1958年1月,《老兵新传》在《收获》第1期发表,《中国电影》第8期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8月发行单行本,1959年12月再版。李准的创作情绪高涨,此后一连创作了《小康人家》、《冰化雪消》、《耕云播雨》、《李双双》、《吉鸿昌》、《龙马精神》等。1958年,是李准三十而立之年。这一年,继元月电影文学剧本《老兵新传》发表后,9月电影文学剧本{小康人家》单行本,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2月,短篇小说集(不能走那条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集收录了他的《不能走那条路》、《白杨树》、《孟广泰老头》、《雨》、《林业委员》、《陈桥渡口》等。卷首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的《出版说明》。在他32岁的这一年的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22日至8月13日在北京参加了第三次中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的接见。在这次大会上,李准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1963年,在李准的创作生涯中也是闪光的一年。这一年5月,《大众电影》杂志社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评选结果于22日揭晓,影片《李双双》获最佳故事片奖。郭沫若为其题词说:这部剧作“反映了新时代的农村面貌,表现了大公无私、敢于斗争的集体主义精神,生活气息浓厚,喜剧色彩缤纷,赢得大众喜爱,是一首农村集体经济的颂歌。”作为《李双双》的编剧,李准获得了最佳电影编剧奖。当年8月他的文艺论文集《情节、性格和语言》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作为工农通俗读物,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0月,电话文学剧本《走乡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964年9月再版;收有《老兵新传》、《小康人家》、《耕云播雨》、《李双双》。当年,短篇小说《耕云记》(维吾尔文版)单行本,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李准进入不惑之年的1968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使中国“动乱”了三年,他不仅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而且被划为“黑帮”分子,遭受批斗。他的作品不仅被禁止,他的长篇小说《沧桑路》的手稿约15万字也被“造反派”抄走。他先是被关押在被称之谓“牛鬼蛇神”的“牛棚”,继而被当时的批斗改团带到周口地区看管劳动。在这种气氛下,第2年,李准带领全家下放到西华县公社屈庄生产队“劳动改造”。这一年从8月26日到10月11日的47天里,《河南日报》连篇累牍地发表了批判李准的《信》和《龙马精神》的文章约20篇。在“炮火轰轰”的批斗声中,李准在农村,了解了600多户人家的家史,为一些寿终的农民写了不少祭文。在创作有罪的年头,他还创作了《三打钟》、《榆树记》等几个小戏,供农村剧团演出。其中的《榆树记》,成了他以后创作《大河奔流》的雏型。就是在“四人帮”肆虐的年代,李准开始酝酿写作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开始酝酿写作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为了这部巨著的创作,在1974年2月,他沿黄河到济南,再到人海口,搜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和地方风情等资料,并先后到烟台、威海等地采访。为了搜集“花园口决堤”时河南逃荒难民的情况,1975年3月,他先后赴武汉、四川、西安、咸阳、延安等地,直到5月份才回到北京,在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他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的第二稿,1978年搬上银幕,1979年在全国上映。粉碎四人帮后,李准精神焕发,以勤奋的耕耘和惊人的毅力写出了一部又一部震世惊俗的巨著和产生更大影响的电影文学剧本。短篇小说有《王结实》等;中篇小说有《冰化雪消》;长篇小说有《黄河东流去》(上、下部)。其中《王结实》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李准和存葆同时赢得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成为我国第一个曾经获得“百花”、“金鸡”双奖桂冠的电影剧作家。1964年李准当选为中国人大代表和全国青联委员,1980年,李准当选为河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选为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分会主席,电影家协会河南省分会主席。第二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工作。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此前,1990年,他担任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由于创作《黄河东流去》所付出的巨大心血,80年代初,李准被累倒了。高血压、糖尿病,然后到1985年夏天,他患脑血栓住院达半年之久。此后,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困扰,不能正常上班,一向强壮的身体成了“问题”。如果按照医生的要求和生命的规律,他应当颐养身体。可在他病好后,他的电影新作一部接一部。就是在1985年年底他住院半年出院后,12月,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抒写民族之魂》发表在21日的《文艺报》上,1992年,他所编写的电影文学剧本《老人与狗》投入拍摄。2000年2月2日李准在北京辞 |